欧阳效华真正开始歌曲创作,是在“文革”中他“上山下乡”的经历期间。
十几岁就上山下乡开始劳动,知青们身心上的艰苦和所受的折磨可想而知。然而,即便在那样的日子里,欧阳效华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知青的日子苦,有时没菜吃,就边哼歌或看书边咽白饭,以书、以歌当菜下饭。在这段时间里,我还参加过公社文艺宣传队。那时我想尽办法看一切能弄到手的书,学一切能听到的歌曲,心里的一个信念就是——生活再苦,精神不垮。”
欧阳效华清楚地记得是在1971年的元旦前,他从农村赶回家过节,在路上看到红日、蓝天、绿色的原野。出乎意料的,这一次他不像以往一样诗兴大发,而是在头脑中涌现出一段段的旋律和乐句,挥之不去。于是,他回到家后第一时间把它们记录下来,又经过两三天的整理,他的处女作就此诞生了。从此,欧阳效华爱上了这种抒发情感的方式,正式开始踏上了自己的业余音乐创作之路。
“其实,我的歌曲创作基本上没有受到过专业性的教授和指导——开始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教材,也没办法请教老师;参加工作则是因为太忙,常常公务缠身,当中只参加过一期吉林省某单位举办的‘通俗歌曲创作函授班’。”但即便如此,欧阳效华依然乐于此道,在繁重的公务之余、在频繁的应酬间隙,安静地投入音乐之中,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记者时时有这样一种感觉——从某种程度上讲,喜欢并且善于某一艺术形式的人是幸福的、幸运的,因为相比起其他人来,他们更能够或以文字、或以音乐、或以画笔来尽情抒发自己的感受,讲述自己想讲述的故事。欧阳效华正是如此,他以音乐的语汇,在数不尽的凡尘俗事之外,开辟出了属于自己心灵的、一方清雅的净土。
随心而动
虽然工作非常繁忙,但是欧阳效华庆幸的是,在几年间,由于工作需要,他几乎走遍了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实现了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愿望,在增长了个人的知识和见闻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歌曲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欧阳效华讲到:“在这段时间各地的奔波中,我为广西柳州鱼峰山下老百姓的客家山歌对唱而痴迷,为新疆葡萄沟里的维族歌舞而击节,为内蒙大青山下的蒙族长调而感叹,为甘肃莫高窟壁画中飞天的舞姿而陶醉,快意人生,何处不在……”
2006年,欧阳效华离开了自己奋斗多年的工作岗位。退休后的他,非但没有些许失落,反而带着一种“松了一口气”般的轻松和欣慰。在他看来,这意味着自己终于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钟情的音乐创作中去了。这一年多来,他一头扎在音乐中,忙得有滋有味、不亦乐乎。同时,他也开始有意弥补自己一直以来在这方面缺乏专业教授与训练的遗憾。2008年,欧阳效华创作的作品《喜相逢》获得了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主办的“感动中国——全国第二届新创词曲选拔活动”二等奖。接到组委会的邀请后,他积极赴京参加赛后的研讨会活动,向名家学习知识、讨教经验,与同好分享感受、交流心得,从中得到了巨大的收获。告别工作后的欧阳效华,给了自己的音乐创作之路,一个新的起点。
“音乐是一种有灵气的艺术,是融入心灵和情感的艺术。在欣赏音乐中升华精神,在歌曲创作中净化心灵。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觉!这段时间以来,我悟出了一句自己的格言,也算是我从事歌曲创作中的座右铭——生命与音乐相连,情操与歌曲并重。”
“音乐创作在我这么多年的生活中,从来都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对于它,我愿意用一种随性的态度去对待,不较真、不强求,无非是娱乐自己、抒发自己,只有情到浓时、情到真时,写出来的才会是自己真正满意的作品。”
后记
宋代理学家程明道在《秋日偶成》中说:“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看到欧阳效华先生的音乐创作态度——面对高雅的艺术,秉持一颗世俗淡然的心——所谓“人生潇洒雅俗间”,似乎深得此意。